一、 typename的前世今生
1、定义模板时使用class的历史原因
(1)、早期的C++直接复用class关键字来定义模板
(2)、但是泛型编程针对的不只是类类型
(3)、class关键字的复用使得代码出现二义性
2、typename诞生的直接诱因
(1)、自定义类类型内部的嵌套类型
(2)、不同类中的同一个标识符可能导致二义性
(3)、编译器无法辨识标识符究竟是什么
3、typename的作用
(1)、模板定义中声明泛指类型
(2)、明确告诉编译器其后的标识符为类型
#include#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;template //旧式写法,用class而不是typename定义模板class Test{public: Test(T t) { cout << "t = " << t << endl; }};template void func( T a[], int len){ for (int i = 0; i void test_class(){ //以下句子可能出现两种解读方法,出现了二义性) T::TS * a; //1. 通过泛型T内部类类型定义指针变量a.(大部分人的解读方式) //2. 使用泛型T内部的静态成员变量TS与全局变量a进行乘法操作 //默认下,编译器会按2的方式解读,而不是我们期望的1的方式 //如何解决以上的二义性问题呢?引入新的关键字typename,将它放在类型前面 //以说明其紧跟的标识符是类型名而不是变量,形式如下 //typename T::TS* a; //T::TS前用typename修饰,明确地表示其为一个类类型 //也可以用class来修饰。但这样会让人疑惑,因为class //一般用于声明类的,但这里用法给人感觉好象是用来 //定义指针,所以建议用新的typename关键字。索性, //把template 也改为template //这样更彻底。即,在定义模板时完全抛弃class关键字}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argv[]){ test_class (); //编译通过,说明编译器是按2的方式去解读。 test_class (); //编译不过,说明编译器是仍是按1的方式去解读 return 0;}
二、 另类的try-catch写法
1、函数异常声明中的try-catch块
(1)、try-catch用于分隔正常功能代码与异常处理代码
(2)、try-catch可以直接将函数实现分隔为2部分
(3)、函数声明和定义时可以直接指定可能抛出的异常类型
(4)、异常声明成为函数的一部分可以提高代码可读性
2、注意事项
(1)、函数异常声明是一种与编译器之间的契约
(2)、函数声明异常后就只能抛出声明的异常
A、抛出其它异常将导致程序运行终止
B、可以直接通过异常声明定义无异常函数
#include#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;int func(int i, int j) throw(int, char) //异常声明,表示该函数 //可能抛出int和char两种类型的异常{ if ((0 < j) && (j < 10)) { return (i + j); } else { throw '0'; //抛出char型,合法。因为符合异常声明,也可以抛出整型 //如 throw 0;但除了这两种外的都不行,那会程序崩溃。 }}//以下的写法已经不被推荐(g++下直接报错、VS2013下会出警告)void test(int i) try //正常代码{ cout << "func(i, i) = " << func(i, i) << endl;}catch (int i) //异常代码{ cout << "Exception:" << i << endl;}catch (...){ cout << "Exception..." << endl;}int main(int argc, char *argv[]){ test(5); //正常 test(10); //抛异常 return 0;}//输出结果/* func(i, i) = 10Exception...*/
三、小结
(1)、class可以用来模板中定义泛指类型(不推荐)
(2)、typename是可以消除模板中的二义性
(3)、try-catch可以将函数体分成2部分
(4)、异常声明能够提高程序的可读性